来源:半佛仙人
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885篇原创
1
这些年后台一直有人问我买卖二手房的问题,很多问题是关于要不要绕过中介的。
我只能这么说,我自己买房卖房,只要是二手房,从来不会跳过中介。
更准确地说,从来不会跳过中介平台去直接交易。
哪怕买家和卖家各种明示暗示,我都不会理会。
因为,我并不信任买家和卖家。
在这种一生也没几次的大额交易里,能坑你的,一定会坑你。
所以干脆,不要给他们坑你的机会。
展开剩余93%金融贷款都知道要找担保方,这种大额交易,出一点点事情,都容易成为一生的坑。
再说一遍,我图的,不是房源信息,不是跑前跑后,而是平台能给整个交易流程兜底。
我不要我的余生,想起这种事情都要拍大腿后悔。
2
所以为啥要用中介交易?
第一,风险识别,风险过滤。
平台在里面筛查对方,每一步都要核验后才有下一步。
但凡有鬼,直接终止交易。
确保我是买了个房,而不是买了个坑。
第二,哪怕有坑了,给我填上。
我付中介费,买的不光是服务,而是他们的风控体系和兜底能力。
买房,太特殊。
几十块的交易,我会相信对方是好人,因为真的不值当的坑这点钱。
但几百万的交易,我第一反应绝对是,控制风险。
我过去是做风控的,与各类大小骗局天天打交道。
我唯一得到的经验就是,只要金额稍微大点儿,但凡可以隐瞒的东西,对方一定会隐瞒。
这么大额的交易面前,我要是相信对家不坑我,我小学都白上了。
我作为买家,绝对不信任卖家。
我作为卖家,绝对不信任买家。
因为客观上这个交易金额太大,对方骗你的动力太足,ROI太高。
所以并不可信,双方都可能互坑。
与其赌对方是好人,不如让平台替你防小人。
就像现在小偷少了不是人们素质高了,而是摄像头多了。
所以大额交易,我必然走第三方担保。
有一个完全中立的第三方在这,我是跟第三方进行资金上的流转,确保了交易本身的合规和干净。
以及流程上,就是步步为营。
当我是卖家时,第三方保证我一定能收到钱,因为它收到钱才通知我过户。
当我是买家时,第三方保证我付了钱,房产证在办成前,这笔钱不会到卖家手里。
它能确保我打过去的钱是安全的,这房子是没有暗病的,房子是没有被二抵给别人的。
再说一遍,在这种交易上我也不会信任何人,因为这真的是,我在付出成本,面临风险。
你跟我说一万遍没问题没问题,骗子都是小概率,我也不信。
我不信我的交易对手,也不信这个中介小姑娘或者小伙子,我信任的是中介平台整个交易链条上的风险过滤机制。
因为这套机制,是无数纠纷和官司堆出来的经验,是真正能让我睡安稳觉的东西。
3
现实生活中,一个人想摸清楚二手房里面的坑,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或许你懂交易,但一定不能识别出来房子的所有猫腻。
卖家有没有在外头欠了一屁股债,偷偷拿这房子借了高利贷?最后你买了被人找上来?
产权干净吗?房产证上就他一个人名字吗?
有没有共有人?夫妻共同财产另一方偷偷瞒着卖的,咋办?
户口清没清?学区能不能用?
原业主、前业主、甚至八年前的业主,户口是不是还赖在这房里?
过户会不会卡壳?税费怎么算?
新房还好,老房子是否满五唯一?
卖家承诺的是不是真的?
万一算错了,过户当天卡在房管局,这钱谁出?
房子有没有暗病?是不是凶宅?
楼上楼下漏水纠纷处理干净了吗?
买房有风险,难道卖房就简单了?
买家的钱哪来的?
万一这钱来路不明,那我的账户都可能会被冻结。
到时候房子已经过户了,名字已经是别人的了,我钱没拿到全款,账户还被冻着。
我去找谁?
买家会不会拖款?
需要贷款的买家,银行审批会不会出问题?
贷款没批下来,但合同已经签了,户已经过了,他拖着尾款不给我,我怎么办?
我耗得起吗?天天上门去堵他?
过户后跟我扯皮?
交房时,他指着墙上一条小裂缝说我隐瞒重大瑕疵,要我赔钱。
或者说原来的家具品牌型号不对,要扣我尾款。
你去海鲜市场卖点闲置物品你就知道里面多少奇葩了,而房子金额那么大,奇葩只会更离奇。
这种扯皮拉筋的事,没有中间人镇着,我能被他烦死。
你说打官司啊,怕什么。
好,等立案、等开庭、等判决、等执行。
没个一年半载甚至三五年,根本别想顺利解决。
这期间,我钱、我房子,全吊在半空中。
我班不用上了,工作都不用搞了。
省下的那点中介费,够我请律师的吗?够我治气出来的结节吗?
我不允许这件事情有差错,比起我可能为此付出的代价和面对的风险,这点中介费根本不重要。
4
看到这里,烦了没。
这就是第三方经纪公司的价值。
确保我买房的时候,钱足够安全、产权清晰、过户顺利,最后我能安安稳稳拿到红本,住进新家,而不是掉进一个万劫不复的深坑里。
还是那句话,这种金额的交易以及房屋调查,你不能相信对家。
能坑你,一定会坑你一笔。
那,不找中介不行,乱找中介行吗?
肯定也不行。
我是在买房,不是在买坑。
不找中介,掉坑里了。
但随随便便找个小中介,掉沼泽坑里了。
小中介不是靠信誉赚钱,是靠【跑得快】赚钱。
但中介平台的生意逻辑是长期游戏,它在乎的不是我一笔房款,是此时此刻和未来全国几百个城市里无数笔交易的机会。
它没这个必要就指着你这笔来跑。
这是其一,它不跑,也跑不了。
其二,你怎么确定一个中介能有帮你筛选房子,能有给你房子排雷的能力?
要关注的是什么?
是,交易量。
这个行业金额过大,且每个案例都不一样,评估风控兜底水平只有一个。
那就是交易要足够多,要见过足够多的奇葩。
只有交易量上来了,各种牛鬼蛇神的案例都见过了,这个中介设计出的这一套风险过滤流程才是完善的。
或许我三个月后才回过味儿说,这房东在那个环节应该是有隐瞒,是骗我了,我做梦都没想到他能这么搞。
但对于时间久规模大的经纪平台来说,因为单子太多了,它一定见到过。
甚至一天能见几百个。
什么叫交易量大?
几万单够吗?
不好意思,你遇到的牛鬼蛇神还不够多。
贝壳在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7月31日期间约150万单的二手房交易中,有1.6万单潜在风险被识别出并阻断。
这个数字,说明了两件事儿。
一、交易风险不是你想的那么小。绝对值数量来看,很多,别侥幸。
二、贝壳起码一年就能见到并识别到1.6万单风险案例。
凡事都讲究一个但手熟尔。
如果你每年过手1.6万个风险案例,我都愿意花钱请你当我中介了。
经纪这个行业,核心就是见坑、识坑、鉴坑、排坑。
哪怕一个特别不常见的坑,只是1/10万的概率,但我遇上了就是100%的人生。
这么大宗的交易上,我要的是不出问题,而不是你告诉我大概率不会出问题。
因为,我赔不起。
5
这就是为什么我买房仍然用贝壳的原因。
因为,在这个交易场景里,我就是极端厌恶风险,以及不信任对家,所以我愿意为干掉风险而支付费用。
以及,如果我都肯出钱了,那一定要选专业的。
贝壳做得足够久,体量是真的足够大,见识的奇葩足够多。
贝壳一年在二手房上的交易额是多少呢?
是两万多亿的体量。
就是你想过的、遇到过的、听说过的,甚至是梦中梦到过乃至没有梦到过的,贝壳大概率都遇到过。
风控做得好,要用科技,要重建交易流程,要盯得紧,但最核心的还是见得足够多。
光是案例库都已经成千上万了,那它还不能帮你过滤吗?
只有贝壳这种一年交易几万亿的平台,我才愿意相信它是真的见多识广。
我知道它见多识广,骗子也知道它见多识广。
一个见多识广的风险体系,第一是能识别,第二是能震慑。
大家在贝壳交易就会更收敛。
一些本来会在小中介那里搞的小动作,直接消失了。
因为知道贝壳能看出来,流程会约束,就不这么干了。
最牛的交易保障,永远不是出事儿了赔付很顺利,而是直接能让这个交易从一开始就不出事儿,让交易双方都没有搞事儿的心思。
但即使如此,前段时间我还是被贝壳现在的风控措施给震到了,就,甚至让我怀疑至于么。
它流程不仅仅非常细,而是每个环节固定锁死,如果上个环节不确认且核身,不允许进入下一个步骤。
且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录音录像,对一切证据全部都留痕反复确认。
做到什么地步?
做到你的手机号都得跟你本人是一致,不匹配也不行。
非常非常规范,非常非常细致。
跟我对接的中介小哥,签约后要验房,物业费、水电费要一项项核对,到漏水检查的时候卡住了。
当时空调有一点点小问题,所以系统识别了这算漏水,系统就愣是卡着不让过。
虽然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,我也不打算要这个老空调,这个风险点对我来说其实不存在。
但平台系统那边就是通不过。
系统提示中介小哥,这个房子有漏水,你必须解决,这个单子才可以结。
我太清楚墙体渗水、管道暗漏这些毛病了,尤其是那种慢慢渗的,验房时根本看不出来。
本来对这些检查也没抱太大期望,结果没想到贝壳平台现在已经到这个地步了。
平台的AI系统能够基于VR拍摄影像和漏水案例库的历史数据,识别出大多数漏水问题。
连漏水这种最难查的风险,都能识别、排除。
那房款全程监管、产权风险这些更基本的保障,自然也没问题。
物业欠费,平台垫付。
交易黄了,佣金无理由退。
贝壳连漏水都能AI兜底,那我要么就不要中介来兜底,但凡愿意用,那不用它,我用谁呢。
贝壳规模足够大,所以天然就有更完善的风险过滤体系。
如果不完善,漏洞大,那么赚的钱都不够它赔的。
这是识别能力。
因为贝壳名声在外,所以很多小动作压根儿就不会在这里发生。
这是震慑能力。
因为贝壳做的是长期生意,所以哪怕真的出了事儿也会去退,去赔,去垫付。
这是善后能力。
从2001年到2025年8月,贝壳平台服务承诺累计退/赔/垫付37.6万单,共55.6亿元。
什么叫兜底?
就是有风险,能识别,能过滤,能排除。
排除不了,包赔,善后。
然后把这个风险纳入到数据库里,让这个体系更牛。
6
还是那句话,房子的交易金额,太大了。
这或许是你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几笔大额交易之一。
弄不好就是三代人的积蓄,六个人的钱包。
这么大的交易面前,我认为不该赌对方是好人。
赌他不骗你?
赌他是个老实人?
我为啥要赌?
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去赌,因为赌局两端根本就配不平。
明明有个见过各种牛鬼蛇神、帮人避坑无数的专业第三方,我为什么不用。
人第三方说到底,赚钱也是冲着中介费去,而交易对家弄不好是冲着你的本金去的。
况且一个已经成立二十多年的企业,一定是奔着持续赚钱,变得更牛去的。
它没这个动机,也没这个必要。
交易完我这单,还有下一单。
哪怕它因为给我兜底这单没赚到钱,那这个兜底也能让它的风险识别能力更准,它在接下来也是赚的。
它有这个动力,给我兜底。
最重要的,哪怕真出事了,别的不说,卖家买家我都不一定找得到,但平台我是真的找得到。
这,就够了。
在这样量级的交易面前,安全,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。
发布于:北京市百胜证券,配资网上配资,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