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前辛苦您点下“关注”,方便讨论和分享,为了回馈您的支持,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陈赓与谢富治率领战略兵团经略中原,建立鄂豫陕根据地,给国民党军队造成极大压力;抗日战争中,陈赓带领的八路军 386 旅屡创佳绩,成为令日军忌惮的主力部队。
这位军事生涯战绩斐然的将领,1955 年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,位列第四,且曾在 “贫雇当家” 运动中与长期搭档产生矛盾。
那么,陈赓的大将排名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,他与谢富治的矛盾又如何影响了部队发展呢?
解放战争时期,陈赓和谢富治带着几支部队组成了战略兵团,这支部队可不一般,直接听军委指挥,跟刘邓、陈粟的部队并列,给国民党造成了极大压力。
他们在伏牛山建起鄂豫陕根据地,一年就解放了晋南 22 座县城,地盘大到包含七个地委。之前在临浮还消灭了国民党嫡系第一旅,活捉了中将旅长黄正诚,连毛主席都发电报嘉奖。
往前数到抗战时期,陈赓是太岳纵队司令员,谢富治一直当他副手,陈赓回延安学习那阵子,部队大小事全靠谢富治打理。这样看来,两人搭档时间不短,成绩也突出,按说关系该很铁才对。
1947 年末,新华社报道了 “贫雇当家” 的经验,说贫雇农思想最革命,下面的人以为这是中央指示,就都开始推行,陈谢的根据地还是最早试点的地方。
那时候部队正在搞新式整军,谢富治趁机在军队里支持搞 “贫雇当家”,没想到这一搞就出了不少乱子。有个叫 “点火队” 的组织,随便就去查干部的包裹,军政处处长王近山就因为多了双袜子,总支书记的职务都被撤了。更离谱的是,有些部队在连里搭灵棚,让出身不好的同志披麻戴孝,还要举行投降仪式。
干部家属也没逃过,留守在太岳的家属,就因为出身问题被要求扫地出门,好些团级干部跑到陈赓这儿诉苦,说没法安心打仗了。这些乱象,彻底打乱了部队的正常秩序。
陈赓一看这情况,赶紧开大会表明态度,说军队得听党的绝对领导,“贫雇当家” 是错的,还引用毛主席 1 月 18 日的电报,说 “贫雇打江山坐江山” 的口号本身就不对。
他还提议把那些无辜被撤的干部官复原职,可这次前委委员们意见特别多,有人私下说陈赓出身也不好,他的话不一定对,还有人觉得别的根据地都在搞,自己不能落后。谢富治作为政工代表,关键时刻却不说话,陈赓一下子就孤立了。
没办法,陈赓只能给毛主席发报求助,可没过多久就听说,有两位兵团领导已经先一步给中央发电报,要求撤掉他的司令员职务。那段时间陈赓坐立难安,不是怕丢官,是怕这么折腾下去,部队没法打仗,影响革命大局。直到 2 月 11 日中央回电,严厉批评了之前的错误宣传,这场风波才算是有了转机。
中央回电后,陈赓马上又开会,只念了毛主席对 “贫雇当家” 的意见,没提别的,也是给同志们留面子。有了中央的明确态度,大家也都没话说了,风波很快平息。
陈赓紧接着就给那些受冲击的干部恢复职务,部队士气慢慢回来了。一个多月后洛阳战役打响,陈谢兵团和华野的陈唐兵团一起,不光打下了洛阳,还活捉了敌守将邱行湘,之前 “贫雇当家” 造成的坏影响,总算是被遏制住了。
到了 1949 年,中野改编成二野,陈赓去当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,谢富治则调到三兵团当政委,两人从此就不再搭档了。有意思的是,就算两人有过矛盾,陈赓还跟妻子傅涯说,让她跟谢富治的家属搞好关系,这份顾全大局的胸怀,确实难得。
不过,陈赓的军事生涯可不止这一段故事,他在抗日战场上带领的另一支部队,名气更大。
1937 年 8 月,红四方面军第 31 军在陕西富平改编成了八路军 129 师 386 旅,全旅大概 5700 人,陈赓当旅长,下面还有 771 团和 772 团两个团。
没过多久,9 月 30 日这支部队就跟着 129 师师部东渡黄河,去了华北抗日前线。那时候日军正沿着正太铁路往西打,386 旅一到晋东就投入战斗,长生口、七亘村、黄崖底这几场仗都打赢了。
他们不光打仗,还派小分队和工作组深入地方,配合党组织搞游击战争,建立抗日根据地。要知道,那时候抗日根据地可是部队的后方,有了根据地,才能持续跟日军周旋,这一步走得相当关键。
到了 1938 年,386 旅已经扩编到 8000 多人,之前的 771 团调走了,又补充了新 1 团这些部队。12 月的时候,部队跟着 129 师去了平汉铁路以东,帮忙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。
转年 1 到 3 月,日伪军集结了 3 万人来 “扫荡”,386 旅跟冀南军区的部队一起,硬是把这次 “扫荡” 粉碎了,还打赢了香城固战斗。后来日军把 “扫荡” 重点转到山区,386 旅又回到了太行根据地。
1940 年这一年也没闲着,1 月反击国民党顽军,打了磁武涉林战役;5、6 月整军,还去破击白晋铁路;到了 8 月,百团大战打响,386 旅也参与其中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,部队就是这样一边打仗一边发展,不断适应战场形势。
1942 年,日军搞 “总力战”,形势更困难了,386 旅就贯彻 “敌进我进” 的方针,派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,还在那里建立了小块根据地,就算条件再差,也没放弃抵抗。
这一年 11 月,771 团调到了冀南第四军分区,王近山接任了旅长。到了 1943 年 3 月,太岳军区搞精兵简政,386 旅开始兼太岳军区第 2 军分区,主力部队也地方化,772 团、16 团也先后调走了。
1945 年 8 月,刘忠成了 386 旅最后一任旅长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上党战役。等仗打完,10 月 7 日,386 旅改编成了晋冀鲁豫军区 4 纵 10 旅,“386 旅” 这个番号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虽然番号没了,但这支部队在抗战中的贡献,却一直被铭记。
386 旅在抗战中打得日军没脾气,日军曾凑了 2000 多人,带着重武器还有 5 架飞机,专门找这支部队,甚至在装甲车上喷 “专打三八六旅”,这份 “待遇” 可不是谁都能有。
这支部队的三任旅长都很厉害,第一任陈赓后来成了开国大将,第二任王近山是开国中将,还是《亮剑》里李云龙的原型之一,第三任刘忠也是开国中将。除了旅长,副旅长陈再道、政训处主任王新亭、参谋长李聚奎,后来也都成了开国上将。
一支旅能走出这么多高级将领,足以看出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多强。不过,让人好奇的是,陈赓作为 386 旅的首任旅长,资历和战功都很突出,却在开国大将中只排第四。
陈赓可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,还早早就入了党,红军时期的职务相当亮眼。那时候他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的 12 师师长、方面军参谋长了。
徐海东那时候还只是他手下的团长,粟裕管的红 64 师都不算主力,黄克诚也才是个政治部主任,论早期军职,这三人都比不上陈赓。
可陈赓运气不太好,南昌起义后负伤去上海搞特科,后来在鄂豫皖又负伤,还被叛徒出卖抓了起来,等他脱险归队,红军都发展壮大了,别人都升上去了,他却还没到军团长级别。早期的优势没抓住,后续职务自然就跟不上了。
抗战时红军改编成八路军,干部都得降级用,按说陈赓的师长职务该去当团长,可组织破格让他当 386 旅旅长,这已经是特殊照顾了。
解放战争时,本来让他带部队去东北,要是去了,说不定能当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,可命令后来又取消了。他组建的陈谢集团本来有机会改成野战军,结果也没成。
到中野改编成二野,陈赓最高也就当个第四兵团司令,没当上野战军首长。要知道,授衔时野战军级别的职务特别重要,没迈过这个坎,大将排名靠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粟裕能排第一,全靠解放战争的战功,华野、三野的仗好多都是他实际指挥的,代理野战军前委书记的经历更是加分项。
徐海东虽然后期养病,可他带红 25 军先到陕北,还坚决支持毛主席,毛主席都说他对革命有大功,排第二没人不服。黄克诚更早当上大军区副职,1954 年总参谋部里他还排在陈赓前面。
每个人的优势都踩在了授衔的关键节点上,陈赓排第四也不算委屈。不过这些都是外在的职务和战功,陈赓骨子里的革命胸怀,才更让人佩服。
“贫雇当家” 那阵儿,随便查干部包裹、按出身整人,连家属都受牵连,这哪是军队该有的样子?军队要是没了统一领导,光看出身搞运动,打胜仗根本无从谈起。
陈赓当时就敢站出来反对,说军队得听党的,还拿毛主席的电报当依据,这可不是瞎胡闹,是守住了军队建设的根本。
最后中央也批评了这种错误,风波才平息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,才是打赢仗的根本,这一点到啥时候都不能变。
陈赓跟谢富治闹矛盾,却特意叮嘱妻子跟谢家家属搞好关系,没把个人恩怨带到生活里,这份顾全大局的劲儿,不是谁都有。
386 旅的几任旅长,不管是陈赓、王近山还是刘忠,没人争职位高低,都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,打完仗该改编就改编,从没计较过个人得失。
革命年代,战功重要,胸怀更重要。正是有了这些不计个人名利的人,军队才能拧成一股绳,从胜利走向胜利。
百胜证券,配资网上配资,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