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
'new_thinking': \"抗战胜利后,冀热辽军区接到命令,要求部队进军东北。李运昌部队迅速分为三路,曾克林率领的中路部队先行出发,四千多名士兵突破重围,成功抵达沈阳。经过与苏军的接洽后,开始着手扩编部队。
自1945年9月进驻沈阳以来,曾克林以原有的12团为基础,先后在沈阳、本溪进行扩编,迅速组建了三个新团,并将其整编为十六军分区21旅,兵力达到1.3万。与此同时,在锦州,他以18团为核心,扩编了6个团和5个直属营,最终组建成十六分区22旅,兵力达到1.5万人。后来,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局,22旅被分拆出三个团,重新组建为30旅。
在鞍山、辽阳、营口、四平、昌图、康平等地,部队相继组建了新团。此外,在绥中、梅河口一带,进一步发展了4个团,最终组成了24旅,总兵力达到了1.4万。到1945年底,李运昌三路部队已成功扩展为12个旅、2个支队以及多个独立团,总兵力超过11万人,其中16分区约占了8万。值得注意的是,李运昌的部队从入关时的不足万余人,到四个月后已扩编至十倍之多。
抗战胜利后,上级调派了山东军区主力、新四军3师、南下支队以及来自延安的干部,总计约2万人进入东北。然而,李运昌部队的扩编速度令人惊叹,仅凭四个月时间就将兵力大幅度提升。然而,部队成分复杂,不仅有日伪时期的宪兵、军警等人员,整编虽然进行,但思想整顿和改造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。随着国民党军运兵进入东北,占领山海关和锦州,甚至迫使我军撤出一些大中城市,一些部队出现了成建制的倒戈现象,部分人员叛变,导致了部队的损失。
展开剩余70%在之后的扩军过程中,部队改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。部队不再大规模征兵,而是发动群众,尤其是翻身农民加入部队,从而保持了队伍的纯洁性。然而,这一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。
1946年1月,东北的部队被划分为四个二级军区——东满、西满、南满和北满。曾克林部队扩编后的8万人,部分编入了第3纵队,其他部队则分配给第4纵队等单位。对于曾克林率先进入东北的贡献,上级给予了高度肯定,提拔他担任南满军区副司令一职。
南满军区下辖第3纵、第4纵以及三个省军区,曾克林的这一职务相当重要。随着作战形式的变化,1946年10月,辽东军区(南满军区)进行了重组,萧劲光被任命为司令,陈云为政委,肖华担任副司令兼副政委。程世才不再兼任第3纵队司令,而是专职担任辽东军区副司令,曾克林则被降职为第3纵队司令。这一调整可能与四平保卫战有关,当时一个纵队未能成功抵挡敌人团级部队的攻击。
在经历了四保临江作战后,曾克林指挥的第3纵队进入了从防御到进攻的状态。然而,徐国夫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,曾克林在这四次保卫战中的作用有限。前两次保卫战由萧劲光直接指挥,第三次战斗则是各师自负其责,而第四次虽然名义上由曾克林担任总指挥,实际上是由韩先楚指挥,因为作战计划是韩提出的。
经过四保临江战斗后,第3纵队开始转入进攻阶段,1947年秋,曾克林被调离第3纵队,由韩先楚接任司令。至于曾克林的去向,回忆录中提到他在1948年3月离开第3纵队,前往辽南军区担任司令,意味着在1948年3月之前,他一直在第3纵队服役,这与韩先楚调任司令的时间不符,或许是记错了离开的具体时间。
在辽南军区的几个月后,曾克林被上级调往第7纵队担任副司令。回忆录中提到,原本上级计划让他担任司令,并将邓华提拔为兵团司令,但计划最终未能实现,曾克林无故从纵队级的正职降为副职。
在担任副司令期间,曾克林参与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。天津攻坚战结束后,曾克林被告知将转为战车师师长,然而,军职待遇和职务却再度无缘提升,甚至降低了一级。原本计划让他南下作战,但由于南方的水网条件不适合机械化部队作战,最终他未被调往南方。
从职务上来看,曾克林的职业生涯呈现出与战绩不匹配的趋势。一般来说,经历过多次战役的将领会获得升职,但他的职务反而逐渐降低。不过,1952年在评定时,曾克林依然被评为正军级。这一职级相当于一般情况下的中将,但考虑到他的资历和表现,似乎战绩未能完全配得上这一职级。
东野的首长用人有其独特特点:能打的升,不能打的降。在多个纵队中,不仅曾克林被调换过职务,万毅、段苏权等将领也经历过类似的调整。
解放后,曾克林做了一件其他开国将领鲜有做的事情:他进入航空学校完成了军事理论学习,并成功通过了飞行考核,成为少数会开飞机的将领之一,长期在海军航空兵服役。\"
}
发布于:天津市百胜证券,配资网上配资,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