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手头上有个四十万左右的预算,想买台好点的车,很多人都会在宝马、奔驰、奥迪之间转悠。
这时候,如果有人跟你推荐宝马540i,你可能得好好琢磨一下了。
这车到底是个什么角色?
是那种穿着西装但随时能跟你动真格的“暴徒”,还是安安分分陪你出入各种商务场合的得力助手?
这个问题,恐怕每个对它动了心思的人,心里都有一杆秤,左右摇摆,难以抉择。
说白了,现在买豪华车的人,心态上就分成了两派。
一派人看重的是“面子”,车是身份的象征,是社交的工具,开出去得让生意伙伴觉得你靠谱,让亲戚朋友觉得你有实力。
另一派人追求的是“里子”,他们更在乎自己开着爽不爽,方向盘握在手里的感觉,油门踩下去的反应,这是一种纯粹的驾驶乐趣。
宝马540i这台车,就特别有意思,它好像两边都想沾一点,结果就让自己变得很“纠结”。
你坐进车里,那套红黑搭配的内饰,第一眼看上去确实挺显档次的,摸上去的质感也不错。
后排空间足够,座椅的软硬也刚刚好,别说接客户了,就是接送家里的长辈,也不会让人觉得怠慢。
从这个角度看,它完全能胜任一台商务车的职责,面子给得足足的。
但是,你的脚只要稍微在油门上使点劲,这台车的性格就立马变了。
那台3.0T的六缸发动机一发力,排气管传来的声音立马高亢起来,甚至有点像外面那些花钱改过的车,轰隆隆的。
这个声音,你要是在没人的山路上跑跑,那叫一个激情澎湃;可要是你刚开完会,在公司楼下停车场启动,那动静就显得有点张扬了,甚至会有点小尴尬。
还有那个方向盘上的换挡拨片,在你上下班堵车的路上,它可能就是个摆设,但一旦路况好了,你用手指轻轻一拨,变速箱“咔咔”降档,车子猛地往前一窜,那种乐趣确实能让你短暂地忘掉工作的烦恼。
可问题也随之而来,为了这点乐趣,你得忍受它在市区里走走停停时的高油耗,以及那为了运动性而调校得有些偏硬的悬挂。
时间开久了,腰酸背痛也是常有的事。
所以,买这车的人必须得想清楚一个问题:你每天在城市里蠕行,是不是真的愿意为了偶尔那几秒钟的快感,心甘情愿地多掏一大笔油钱,并且牺牲掉一部分日常驾驶的舒适性?
把这台车放到整个市场上看,它的定位就更显得有些“拧巴”。
在豪华中大型车这个圈子里,奔驰E级早就把“舒适”两个字刻进了骨子里,主打的就是一个坐着的比开着的舒服。
奥迪A6L呢,一直在玩“科技感”,满眼的液晶屏和酷炫的灯光,吸引的是另一批消费者。
按道理,宝马5系应该稳稳地守住自己“运动商务”的阵地,把操控和实用结合好就行了。
可540i偏不,它非要去性能车的地盘上凑热闹。
它的发动机参数,比同级别的奔驰E450要高出不少,动力更强,但价格呢,又比奥迪S6那种纯正的性能车便宜了一大截。
这种不上不下的定位,让它在二手车市场上的表现很能说明问题。
一台普通的宝马530Li,因为保有量大,定位清晰,在二手市场上非常抢手,保值率很高。
但540i就不行了,它的保值率要明显低一些。
原因很简单:真正玩车的人,会嫌弃它为了兼顾商务而做出的妥协,觉得它底盘不够硬朗,开起来不够纯粹;而真正需要一台车来撑场面的商务人士,又会觉得它太扎眼,油耗太高,不够沉稳。
结果就是,两头都不靠,成了夹在中间的那个。
除了市场定位,一些看不见的政策和“特殊调校”也限制了它的发挥。
首先就是钱的问题,那台3.0T排量的发动机,意味着每年的车船税就要比2.0T的车型多交两千块钱。
而且,为了满足越来越严格的国六B排放标准,排气系统里加了颗粒捕捉器,这让它原本应该很洪亮的声浪变得沉闷了不少,像是感冒了嗓子发不出声。
厂家其实在电脑程序里留了后手,理论上可以刷程序释放更多马力,但只要你这么做了,4S店就会告诉你,你的车出了任何问题都不再享受质保。
这就让很多车主陷入了两难。
更让人觉得别扭的是,这台车到了国内,连底盘的调校都变了味。
据说是德国的工程师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对“舒适”的偏好,特意把悬挂的弹簧调软了。
结果呢?
在转弯的时候,车身的侧倾变大了,支撑不住;可当车开过减速带的时候,那种生硬的颠簸又会直接传到车里。
这就造成了一种很奇怪的驾驶体验,既不那么运动,也没那么舒适。
还有一些在国外很受欢迎的配置,比如能让车子在窄路上掉头更灵活的后轮转向系统,在国内只有最顶配的车型才有,普通配置的连花钱选装的机会都没有。
如今,汽车行业的大风向已经变了。
你现在去宝马的店里看,摆在最显眼位置的,八成是纯电动的i5。
销售在跟你介绍540i的时候,嘴边总会挂着一句“这可能是最后一代纯燃油的六缸5系了”,这话听着就有点告别的味道。
现实也确实如此,市区里开,百公里十三个油是家常便饭,这油钱差不多是混动车型的一倍。
当周围的电动车充电越来越方便,续航里程动不动就突破八百公里,甚至还能自己找车位停车的时候,你守着一台加油都要加满一整箱95号汽油的燃油车,心里难免会有些动摇。
当然,它身上也保留着电动车给不了的东西,比如发动机运转时那种细微的震动和迷人的声浪,还有变速箱换挡时那种人与机械交流的感觉。
这台车,就像一个会解高深数学题的体育特长生,考试能及格,跑步能拿奖,但哪个科目的老师都觉得他不够专心。
当商务车用,油耗太高;当性能车开,底盘又不够硬。
所以,车主们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方向盘上的蓝天白云标,收获一片点赞,但每次加油后那张五百多块的小票,却从来不好意思发出来。
这背后,是一种甜蜜又苦涩的负担。
最终,留给消费者的问题其实很残酷:当技术在飞速发展,当更省钱、更智能的电动车已经成为主流的时候,花四十万买这样一台需要你去适应、去包容它种种不便的燃-油性能车,到底是在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怀买单,还是不小心被“末代燃油”这样的营销话术带偏了节奏?
百胜证券,配资网上配资,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