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讲人: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,国家心理咨询师、家庭教育指导师;具有心理学、社会学、家庭教育等专业背景,接受过我国多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的教学、指导。自2008年大学攻读心理学以来,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的学习与深造。不断地进行自己成长与完善,并定期地接受专业的督导,心理咨询多年,具有较丰富的咨询经验。
假期一到,很多家长就开始焦虑:孩子是不是又在刷手机?作业写完没?假期结束后会不会跟不上进度?可现实往往更复杂,明明安排了学习计划,孩子却像被抽走动力的陀螺,转着转着就停下了。这种"假期综合症"不仅影响学习,更可能埋下亲子矛盾的种子。去年冬天,我接诊过一个叫小明的初三学生,他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,却总在书桌前坐不到十分钟就刷短视频。父母看着他手忙脚乱地赶作业,既心疼又无奈,可小明说:"我明明在学习,只是觉得特别累。"这种看似矛盾的状态,正是假期学习困境的缩影。
其实假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填满时间,而在于找到节奏。就像钢琴家弹奏时会留出呼吸间隙,学生也需要在学习与休息间建立自然切换。我建议用"三明治学习法":先安排30分钟专注学习,接着用15分钟运动或散步,最后留出20分钟做喜欢的事。这种模式让大脑保持清醒,身体获得放松,情绪也更容易稳定。去年帮助小明调整计划时,我发现他特别喜欢画画,就把每天的数学练习变成图形解题,让他在画图中理解几何原理。当学习变成有趣的探索,效率自然提升。
展开剩余30%假期学习更需要"兴趣驱动"。与其让孩子机械地刷题,不如创造沉浸式学习场景。比如把历史复习变成角色扮演,用英语听力制作情景剧,让物理实验变成生活观察。这些方法不仅让知识更生动,还能激发内在动力。上周有个学生告诉我,他把假期当作"知识探险",每天发现一个新知识点就像解锁游戏关卡,这种心态让学习变得充满期待。
但真正的关键在于建立"成长型思维"。假期不是学期的中断,而是自我提升的契机。建议每天记录三个学习小成就,比如"今天背了10个单词""解决了数学难题",这些微小进步会形成正向循环。同时要允许自己犯错,就像登山时偶尔滑落的脚印,反而能让人更清楚下一步的方向。当孩子把假期当作成长的舞台,而不是压力的战场,学习就会变成自然流淌的溪水。
发布于:河南省百胜证券,配资网上配资,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